南京公司注册 > 名词解释 > 经济结构

名词解释

精选的名词解释 。

  

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企业所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情况。不同的经济结构类型关系到企业财务活动的发展程度、范围、投资方向、资金来源和盈利水平等。资源环境是关系企业发展的资源条件。[1]  

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  

分析技术有环境扫描、预测技术、基准技术、创新技术。  

释义  

英文为EconomicStructure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它有多重含义。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经济可能性之上。结构合理就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经济结构状况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趋向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状况差异甚大。  

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经济结构是个经济系统,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结合,有着数量对比关系。研究任何一个经济结构,不但要重视它的要素特性及其结合形式,同时也要重视它的比例关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与它相适应的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制约性,不是随意建立任何一种经济结构都是合理的。影响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而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是长期形成的,其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是否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可能性之上;能否充分发挥一切经济优势;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能否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能否有力地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否既有利于促进近期的经济增长又有利于长远的经济发展;能否取得最大经济效果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  

历史沿革  

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分工,最终导致了产业在不同国家的集聚,从而产生了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宏观  

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问题。但对结构的关注,并未因结构问题的出现而兴起。  

早期的经济理论很少注意到结构问题。在亚当·斯密时代,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是产业发展的主流理念,像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相继迭起的远洋航行,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发展煤、羊毛织品,都与当地的地理资源分不开。加之,当时资本主义市场正在形成中,生产表现为一种无限扩张的趋势,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赚钱,结构当然也不会受到关注。与这种形势相适应,新技术倍受瞩目,发明家成为社会“贵族”,是生产的决定力量。谁拥有了新技术,并在生产中广泛推广,谁就拥有了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话语权。工业革命后,德国在欧洲的崛起,电气革命后,美国的后来居上,无不都是技术精神的反映。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改变了人们对结构的漠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阶段,工业经济主要依靠泰勒的管理理念与生产的流水线技术推动,由此决定,生产向最大的可能性边界一步步靠近。当时即使是那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在全球也总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局面改变了。最早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感觉自己的市场逐渐被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吞噬,尔后,那些拥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国家也感觉市场正在缩小。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发现了这样一条事实:即有些工业品好卖赚钱,而另一些工业品不好卖并且不赚钱。这就是结构问题。日本是最先认识到结构问题的国家,虽然在产业结构是战后日本经济振兴的原因还是结果上说法不一,但优良经济结构无疑是日本前进的主要因素。当日本与美国、欧洲形成世界经济战略大三角时,国家对结构的关注事实上超过了对技术的关注。由此,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宏观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调整重点  

3月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将就“经济社会发展与宏观调控”等问题答问。  

关于记者提到产能过剩及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解决的问题,张平表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21世纪的我们国家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一些行业、一些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尤为突出的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这些传统的产业。还有近一个时期以来,光伏、风电设备这些新兴的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刚才这位记者朋友问是什么状况的话,我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概括一下,大体上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这些行业我们产能的利用现在大体上是在70%-75%之间,国际上一般衡量比较正常的市场竞争,产能的利用率应该超过80%-85%的幅度比较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就是产不足需的局面,只有适度的富余,才能够激发市场的竞争,才能够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管理的提升。但是我们现在这些行业的利用率只有70%-75%,所以出现了产能过剩。  

光伏利用率就更低一些,只有不到60%,风电现在的产能,风机的产能利用率不到70%。由于产能过剩,所以也就引发了一些问题。它本身对资源、对劳动创造的浪费姑且不说,就是这些企业、这些产业本身也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钢铁行业、水泥行业,尤其是电解铝、焦炭、平板玻璃这些行业现在都比较困难。去年亏损的面都比较大,钢铁行业去年的利润率只有1点几,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亏损的状态。电解铝亏损的面去年达到50%左右。所以企业自身很困难,同时也引发一些恶性竞争,明知道亏损还要生产,还要维持它的运转。这样的一种状态也导致了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分割了市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都是很不利的。因此,化解产能过剩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点。  

调节这些产能的过剩,刚才你问到一个问题是市场的结果还是政府的调控的结果?各个方面的因素比较复杂,经济界和新闻界朋友都可以做深入的分析。总的就是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现在产能过剩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些因素。  

对于当前存在的产能过剩,中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明确方向,就是要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尊重规律就是要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尊重市场的规律,尊重各个产业自身的规律。分业施策,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措施。多管齐下,要采取多种经济法律的手段,当然也包括必要的调控手段,就是行政调控的手段。标本兼治是要既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要在体制机制上能够形成将来不会再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所以对于化解产能过剩,我们现在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我们的产品的档次、质量和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我们企业自身的素质还比较低,产业的结构、产业的质量还不高,结构还不合理,我们自己创新的能力还不强。刚才我说到这些产能过剩,有一些问题我们自己还解决不了。比如平板玻璃,我们现在产能是严重过剩,但是现在电子用的平板玻璃,像我们的电视机这些大平板,玻璃基板我们一直都是进口的,我们自己还不能生产。最近这几年经过科技攻关以后,我们现在国内才有一两家企业掌握这方面的技术,但是大部分还要靠进口。包括我们的风机,风电设备,我们的风机组成控制系统也还要进口。所以,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素质,来解决产能过剩,这是一条途径。第二,通过兼并重组来消化一批产能过剩。第三,通过优胜劣汰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第四,我们鼓励我们的企业到海外去发展,转移一批产能。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多措并举,我们将努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职工的权益,使得我们经济发展能够进一步走上持续、健康的轨道。  

中国结构  

1978年以前的中国经济,农业基础薄弱,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优  

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  

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中国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第二产业带动,转为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增长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整体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各产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纯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上升;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结构正逐步由偏重“消费补偿”的轻型结构,向“投资导向”的重型结构升级;在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传统产业比重下降,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电信业、咨询服务业等迅速发展。  

美国结构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经济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摸较大的第三次结构性调整,它不仅包括了三大产业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而且还包括了地区经济结构和企业内部结构的变革。通过这一次结构调整,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美国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像汽车、钢铁等一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也大大加快,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也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能得以持续稳定地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  

鉴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传统支柱产业竞争乏力的现状,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美国开始了大规  

美国经济结构  

美国经济结构  

模的结构调整,把发展高技术作为美国经济结构的龙头,力图使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技术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以提高美国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为重振美国经济铺平道路。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惟有第三产业欣欣向荣,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服务业在当前的经济持续增长中发挥了支柱性作用,产值已占其GDP的2/3以上,遥遥领先于第一、二产业的产值,使美国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这对于拉长传统经济周期、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的头号支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各传统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也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支持,进一步提升了美国的经济结构,使美国各主要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加强,为美国加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以来,对工业结构的调整继续采取了这一政策,其主要措施有:  

第一,大幅度削减军事经费。据统计,在1981—1990年间,联邦政府军费开支占总支出的比例年均为24.2%,而在1991—1995年间,这一比例已降到19.3%,即减少4.9%个百分点。与之相适应,克林顿政府计划将军工生产占美国工业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的25%降到21世纪初的20%左右。军事经济比重的压缩,使得大量投资转向民间工业上,不仅增强了民用工业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调整联邦研究与开发预算,平衡军事与民用目标的比重。与军事有关的科研费用在联邦政府研究与开发预算中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20世纪60—70年代,军事科研占的比重曾高达80%,克林顿政府上台后,采取措施大力压缩军事科研在整个研究与开发费用中的比重。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比重降至50%。  

第三,改变军事经济规模过大的不合理局面。1994年8月联邦政府提出“技术重新投资计划”,鼓励国防部与有关的民间企业一道合作进行技术开关,尤其是“双重用途”技术方面的使用与开发。政府对军事技术转为民用技术的公司提供减税和财政补贴。  

第四,政府提供巨额科研经费,更加重视提高民间产业的竞争力。1993年以来,美国科研与开发总投资每年达1600亿美元以上,其中,联邦政府占的比重约为40-45%。政府还将每年从军事研究预算中拿出300亿美元,投资到光纤通信、全国计算机网络、生物技术等民用技术中,并要求全国726个主要从事军事研究的国家实验室,把现有预算中的10—20%用于与工业界合资兴办民用企业,以帮助民用工业使用高技术创新,研究的重点从制造军备转向更具有广泛前景的民用工业上来。与过去相比,近年来美国投资的重点明显转向民用工业部门,更加重视向产业竞争力的调整方向倾斜,这最终将有助于美国长期竞争力的提高。  

虽然美国整体经济水平高度发达,但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东北部、南部和西部一些经济发达,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则相对落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一些州和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使这些地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改善了美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对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联邦政府在调整地区经济结构、推进区域经济协凋发展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以市场导向为主,辅之以政府宏观调控  

在推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美国联邦政府长期实行市场导向为主,主要依靠市场,引导资本、人口、资源等在各地区的相互流动,利用市场竞争优化地区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方面最主要的例子就是信息产业在一些州的发展。联邦政府为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除直接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外,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这对各州起到普遍的示范性作用。在联邦政府的示范与推动下各州政府也纷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利用各种办法,促进科技产业化,大力发展以软件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技术经济,从而走上利用高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处于西部内陆的犹他州。该州政府在原有的80个公司工业园以及2个大学高科技工业园的基础上,加强以科技为基础的商业发展,并专门成立了商业发展局,统一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并推动以信息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的商业化进程。在1993年9月联邦政府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不久,犹他州先于其它一些州制定了州级“信息高速公路实施计划”,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发展各种信息软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软件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州政府扶持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2.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议  

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起飞,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密切配合,下大力气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为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便利条件,在基础设施方面,联邦政府在全国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其中,高速公路全长8万多公里,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长度的2/3。高速公路的四处延伸,不仅给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振兴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还缩小了南北部地区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联邦政府特别重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目前全国各行业务业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并相互连接成网络,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都能享受到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经济、科技等信息。在环境保护方面,联邦政府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各个地区共同的经济发展项目不论大小,都要向联邦政府相关部门特别说明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否则就要受到联邦政府的干预。联邦政府还负担协调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州际合作,治理环境污染。在基础教育方面,美国大多数州实行10年制义务教育,各州政府每年财政开支的80%以上用于基础教育。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主要用来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这对它们的经济振兴是十分有利的。  

美国政府在大力抓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指导欠发达地区的微观经济政策。例如:如何为企业创造良好条件,怎样促使科技尽快振兴等等。也就是说,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的同时,亦不忽视微观行为,注意把政府的宏观调节与企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微观行为相结合,以形成文化、教育、科研的相互配合,政府与企业相互配合的良性循环。  

3.对欠发达地区实行若干优惠政策  

美国政府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导向的核心内容,是努力培育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经济竞争力。不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它们向欠发达地区提供的援助资金,首先是投向教育、培训事业,尤其是为失业人口提供培训,尽快提高其文化技术水平,从而增强失业人口重新就业的能力本领。与此同时,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为欠发达地区制定了从税收到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与措施,鼓励资本流向这些地区。在税收方面,对发展工业生产和扩展商业活动,联邦政府给州和地方政府提供多方面的税收豁免权;州政府也用减免税收的办法,促使公司企业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在金融方面,在欠发达各州政府设立的建设项目,一旦经过联邦政府批准,就可以向社会发行债券;州政府首先对社会各界集资进行担保,然后用这些集资给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州政府还准许部分公司向社会发行股票,以及对效益好的中小公司提供进出口信贷等等。  

正是联邦政府有效地实行了各项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政策,才促使美国地区经济结构及时得以调整,即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调整优化  

经济结构调整的含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  

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进行调整,藉以改善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比例关系,利用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促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推动整个国发经济向前发展。当前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技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  

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调整经济结构是应对两大潮流的需要。第一,高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其中包括信息技术革命、生物工程革命、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材料革命。这个潮流必然会对全球各国原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冲击,使得有些产业将走向衰落或淘汰,而一些产业将萌生或以爆炸性速度发展,尤其是软件和生物工程产业。第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主要表现在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等方面。这个潮流把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地球成为“地球村”。一国经济要想快速发展,就不能无视这两大潮流的存在,要适时调整传统经济结构,顺流而行。  

经济结构调整应注意的问题  

在结构调整理论上,存在几个误区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结构调整只注重向自然资源的结合。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经济对传统的自然资  

经济结构调整的误区  

经济结构调整的误区  

源的依赖逐步减小,人力资源、科技进步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器。作为工业起步阶段的国家和地区来讲,早期经济建之于自然资源基础是一种必然选择,但在原始资本积累完成后,继续实施自然资源战略就会走向经济发展的反面。  

二是目标定位在不切实际的世界最高技术领域。进入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不少的经济发达地区,都曾把自己的结构优化定位在对世界最前沿技术的追赶上,但往往现实与目标并不能同步。  

三是片面注重经济结构的数量对比,忽视经济结构质的对比。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二三产业比较的理念在经济界很流行,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不是很合理,往往从三次产业的划分中去说开去,结果却往往对这种概念进行反驳。简单地进行一二三产业的划分,并不能说明经济结构的合理程度,正相反,分析结构必须关注一些结构的质量分析。  

四是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的简单比较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所有制本来并不是事物的核心成分,关键的东西是所有制结构后的机制。也就是说,无法证明哪种所有制结构就是最有优势的,而在于可以看到所有制背后的机制存在哪些不足。投资结构也是如此,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投资结构的改变并不只是受到一种简单的人为力量的影响,而更主要地受到一种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影响,或者说是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  

分析技术  

介绍  

经济结构调整的分析技术的成立基于如下假设的提出:一是经济结构有微观与宏观之分,而这里的  

经济结构经济调整的分析技术  

经济结构经济调整的分析技术  

经济结构指宏观结构;二是微观结构,即企业结构的研究相对成熟,对宏观结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三是选择的技术集合设在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交叉领域,即微观经济结构分析技术的宏观化。  

环境扫描  

环境扫描是指浏览大量的信息以觉察正在出现的趋势和形成一套设想。它是在研究微观企业内部结构时,对环境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技术。环境扫描技术认为:一,一个组织制定结构战略所需的信息,都可以从公开的出版物中得到,广告、印刷品、各种政府机构的公开报告、新闻报道,以及产业研究都是信息的来源;二,许多机构定期分解其它地区的结构,仔细研究其中有哪些是结构创新与结构分析技术的创新,三,通过对所猎取信息的过滤,筛选出3--4个焦点问题,围绕这几个重要问题,制作设想方案。环境扫描的重要意义在于,结构调整机构不仅应该关注本地区的结构现状和资源现状,还应该关注地区以外的相关信息,也就是以世界的眼光看地区经济发展。视野是否拓宽几乎成为结构政策成败的关键。环境扫描技术同过去对外埠信息关注的区别在于,以往对外埠信息的了解常常还处于感性状态,没有深入的了解,而新的环境扫描技术介入了系统论、数理统计、概率论等知识,从而增加了扫描技术的科学成分,把对外埠信息的了解建立在科学状态下,最终使分析结果更加接近实际。  

预测技术  

环境扫描为经济结构预测奠定了基础。预测技术分为两种类型:定量预测技术和定性预测技术。定量预测技术是将一组数学规则应用于过去的数据序列以预言未来的结果。当结构调整机构得到足够的可靠的数据时,定量预测技术就比较可取。但许多时候缺乏获得精确数据的场合,所以预测往往由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这就是定性预测技术。这两种预测方法不可或缺,都是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方法。由于环境因素的动态变化,预测结果常常同现实产生一定的偏离,为了提高预测效果,需要注重五种手段的运用:一是采用简单的预测技术,这是因为,统计发现,简单预测技术与复杂预测技术的结果常常是比较一致的;二是将每种预测结果与无变化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后者大约有50%的准确率;三是不能只依赖一种预测方法,特别是进行长期预测时,应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预测,然后对结果进行权衡;四是不要企图准确界定事物的转折点,许多转折点都是随机的;五是随着预测时限的延长;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也随之下降,适当地提高预测期限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率。预测技术是环境扫描技术之后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良好的预测能为地区经济发展确定有效的目标,从而实现经济适度发展。  

基准技术  

基准技术是寻求不同结构调整机构获得有效结构调整的最佳方式。基准技术的基本思想是,结构调整机构通过分析各个领域的领先者的内部结构,然后模仿他们的做法来改进自己的经济结构。它一般遵循四个步骤:一是结构调整机构成立一个基准化团队,其首要任务是确立参照系、基准化内容以及收集数据的方法;二是因队所需信息包括组织内外所辖范围内外的结构调整情况;三是开展不同结构的经济数据分析,找出结构差距以及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四是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最终达到或超过其它组织的结构标准。基准化事实上是将目标分解,然后观察分解部分目标参照物情况,从中连选出重要的有价值的范式,试行之,并形成新的组合。基准技术是对经济常规化理论的一种延伸,即说明在经济发展中,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需要标明自己的个性,相反,在许多领域,结构安排具有自己的共性,结构调整机构必须首先遵循这种共性安排。  

创新技术  

由于现实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发展,对其他地区结构的研究与复制,虽然决定了结构调整的对错以及速率,但它并不能真正使结构优化,只有变革才能使结构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有效的调整必须最终落足在创新技术上。一是要通过教育沟通、参与、促进与支持、谈判、操纵与合作、强制等技术手段,降低变革行动的阻力;二是必须关注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包括管理领域结构变革、技术变革、人力资源变革等的新动向,要善于将一些新的创新技术引入变革活动;三是特别注重组织文化的变革,逐步建立起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接受模棱两可、容忍不切实际、减少外部控制、接受风险、容忍冲突、建立开放系统等等。总之,创新技术是结构调整闭合系统实现结构升级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它,结构调整技术都只能是一种经验的判断,而不是科学。  

调整实践  

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1979—1984年  

由于从1958年起到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除了1961—1965年的调整时期以外,许多年份都犯了盲目追求“生产高速度、建设大规模”的错误。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重工业的建设上,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忽视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在重工业内部,则片面强调自给自足,忽视协作配套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如此日久天长就形成了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某些重工业部门过分突出,而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相当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投资成本大而效益低成为这种畸形经济结构的特征。此外,城镇大量失业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难以提高,生活水平长期未能得到改善。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79年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价格、财政等政策,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加快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开始明确,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比例得到调整,能源供应得到较好的改善。但是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加工业发展过快的新问题。由于基础设施、原材料工业跟不上加工工业的发展速度,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加上农副产品的供应增速跟不上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通货膨胀开始出现并越发严重,为此,自198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了第二次结构调整。  

2.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1988—1991年1988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治理整顿、全面深入改革的方针,在大力治理通货膨胀的基础上,着力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此次调整主要是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和贷款结构,在消除经济过热的同时,实行向部分产业和企业“倾斜”的政策,把其他方面压缩下来的资金、原材料、能源和运力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使得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增加了有效供给。这次调整尽管有效地增加了短缺商品的供给,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只是缓和了部分经济结构方面的突出矛盾,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的问题,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1992年出现的新一轮经济过热使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不仅没有得到优化反而有劣化趋势,最终成为1994年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之一。  

从前两次结构调整的情况来看,由于经济体制上缺乏对部门、地区结构调整的机制,调整手段基本上是依靠对投资规模、投资项目和对国有银行信贷规模的行政性控制,其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加之这两次调整只是一种增量式的调整,对巨大经济存量的问题则基本没有触动,因而中央政府的调整目标最终往往难以实现,致使结构性矛盾反复出现。1991年以后,尽管结构调整的工作仍在陆续进行,但基于同样的原因,经济结构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善。  

3.第三次经济结构调整:1997年以后1993年下半年以后,为了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利用紧缩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抑制需求膨胀,同时继续推进了价格体制、流通体制和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改革。至1996年,宏  

第三次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  

第三次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  

观调控已经收到明显成效。但是,在经济总量平衡状况明显改善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再次突出。原来存在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变,某些方面的“瓶颈”状况更为尖锐。此外,“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问题还很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为此,1997年以后中国政府再次加大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是:  

(1)加大产业政策执行力度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从《纲要》出台后的实际情况看,产业政策并未对经济结构产生明显影响。其原因主要是重点支持的行业范围较大(占GDP的比重超过50%),政府能够提供的支持能力却明显不足。同时政府缺乏推行产业政策的有效手段,各个部门和环节之间的协调相当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1998年中国政府选择了纺织、煤炭、建材、钢铁、汽车和石化6个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工业行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结构调整工作首先从纺织行业取得突破。鉴于生产能力过剩是该行业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制定了纺织行业压锭计划,要求在3年内压缩1000万纱锭,占原有生产能力的1/4。2000年,又要求纺织行业淘汰30万落后的毛纺锭。由于中央政府强有力的监控和鼓励政策具体到位,更由于纺织品市场长期不景气,企业无法继续维持,因而此项政策执行较好,压缩任务得以完成,整个纺织行业率先完成脱困任务。煤炭行业则兼并破产了一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关闭了一批资源枯竭的矿山,压缩产量2亿多吨,减少了亏损源。至2000年末,石油化工行业清理整顿小炼油厂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全国共取缔了6000座土炼油场点,列入名单的188户小炼油厂已关闭111户。  

(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1997年以后,中央政府明确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方针。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改革的具体措施,一是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和规范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二是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以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方式,对全国24万多户国有小企业进行改制。三是规范破产,鼓励兼并,推进再就业,进行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1998年以后,中国政府提出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具体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国企改革力度。  

(3)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  

1998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中央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两项重要决定提出,要加强对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方向和重点的宏观引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确立了推进科技进步的基本方针: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确定发展目标的优先顺序;二是在总体上要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在重点领域力争突破;三是提高可是持续创新的能力,包括科技基础设施水平、基础研究水平和整体科技能力建设等;四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把握当今世界经济走势和未来市场需求,集中力量攻克难关。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中央政府出台和实施了科技体制改革重大方案。对10个国家局所属的242家科  

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研机构进行改革,通过转成企业、进入企业和转为中介机构等方式全部实行了企业运行机制。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财政经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采用投资、贷款贴息、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补助资金等形式为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97年、1998年、1999年三年中,中央政府共增发了2600亿国债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在预算1000亿元国债基础上又增发了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国家确定的重点投资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据估计,财政投资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安排贷款合计约7500亿元。向基础设施领域的大量投入,使得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并对相应投资品生产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6月,中央政府开始要将西部开发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摆上了重要地位。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央政府制定了有关开发战略并于2000年1月设立了西部大开发办公室。  

与上两次调整不同,此次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具有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此次经济结构调整是首次在市场机制条件下进行的调整,调整方式正在由单纯的政府导向向发挥市场作用方向转变,调控手段则正在由主要靠行政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结合必要行政手段的方向转变。其次,中国即将加入WTO,国际市场环境和游戏规则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与过去封闭、半封闭条件下进行的结构调整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三,与短缺时代不同,此次结构调整的目标,已由过去的增加短缺商品产量和品种,转变到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由国内企业与行业的发展,转变为参与国际范围内竞争。第四,此次经济结构调整是从增量和存量两个角度推进的调整。这与过去仅从增量角度进行的调整有着明显不同。

更多南京公司注册代理记账有限责任公司变更分公司变更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公司股东变更、代办公司印章、公司注册地址变更代办公司资质、代理公司变更、代办公司注销等服务,欢迎来电咨询吉客财务办理业务!

注意:名词解释相关的文章

南京吉客财务可以代办的项目:

南京吉客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Nanjing Jike Financial Consulting Co., Ltd.)简称“吉客财务”——中国首家『公司价值』塑造商!

其核心是一家“为创业型公司塑造公司价值”的综合服务商!总部位于江苏省会六朝古都--南京(金陵)。

吉客财务主要服务有:对初创公司进行前期创业指导、成长型企业进行中期项目规划、稳定型企业向卓越企业转变的长期战略规划;联合江苏各大创业园区和高校帮助创业大学生代办公司注册、代办工商注册、代办商标注册、代办专利申报、申请专利补贴、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南京代理注册公司、南京代理记账、南京高新技术补贴等。

【吉客财务】价值观:"让你的公司值更有价值"。

【吉客财务】服务项目:代办南京公司注册公司核名公司登记刻章备案税务登记、南京地址、社保开户公积金开户等服务。

【吉客财务】变更服务名称变更法人变更监事变更章程变更地址变更资金变更经营范围变更等服务。

【吉客财务】许可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餐饮许可证道路运输许可证进出口许可证危化品许可证人力资源许可证劳务派遣许可证前置许可证或者后置许可证代办服务。

【吉客财务】其他服务:江宁区、鼓楼区、玄武区、建邺区、秦淮区、栖霞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公司等无地址注册公司代办。

【吉客财务】工商代办:贸易类服务类安装类科技类生产类等合资、独资、国有、私营、集体所有制、股份制有限责任类型的公司企业非企业法人

【吉客财务】增值服务:南京代理记账、南京代办公司年检、南京代办公司验资、南京小微企业补助、南京代注册公司、申请政府高新技术补贴等注册公司程序。

【吉客财务】知产服务:商标查询、商标注册商标转让专利检索专利申请、专利转让、著作版权知识产权代办服务。

如需了解更多南京公司注册流程及费用、南京注册公司需要多少钱、南京注册公司流程等南京公司注册代办服务。


想获吉客财务代办服务 »

致电 "南京吉客"13382058337查看更多企业代办服务


与名词解释相关阅读


【工商代理】服务:

工商代理案例!

【知识产权】代理服务:

知识产权代理案例!

【许可项目】许可证办理案例:

许可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餐饮许可证、道路运输许可证、进出口许可证、危化品许可证、人力资源证、劳务派遣许可证等前置许可证或者后置许可证许可证代办服务。

其他名词解释参考案例!

相关名词解释参考大全


小编还为你精选准备了注册公司需要的【经营范围】说明:

1、经营范围主行业要和公司主体性质一致,且必须写在第一条。

举例1:如果公司南京xx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那么你第一条就需要写:从事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开发;

举例2:如果公司南京xxxx物流有限公司,那么你第一条就需要写:国内物流运输代理、物流配送系统的技术开发;

举例3:如果公司南京xxxx进出口有限公司,那么你第一条就需要写: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

2、自第二条开始,你可以写一些与主要行业相关发经营范围;

如:进出口公司,可以增加一些五金销售、日用百货销售、工艺品销售、塑料制品销售等。

3、除了上述的经营范围外,小编准备了更多《经营范围大全



除了以上名词解释相关经营范围外,还可以直接搜索相关的经营范围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服务。